古生物是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古生物随着沉积岩的形成,经过碳化、钙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将古生物的样子保存了下来,这就是化石。古生物学家根据化石埋藏的岩石年龄和形态,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生活环境,推断出古生物的演化故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根据科学家们的估算,平均一万只动物死亡后,大约有一只会成为化石;一万块化石藏在地下,平均也只有一、二块能被发现,化石之珍稀可见一斑。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
(1)有机物是否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生物被快速掩埋,避免了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
(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
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
化石的分类
根据古生物化石保存的特点,地层中的化石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
实体化石
指由生物遗体的全部或一部分保存而成化石,其中大多数保存了生物的硬体部分如外壳、骨骼等。
模铸化石
它们不是生物的遗体,而是生物遗体埋藏后被沉积物黏附,水带走生物组织并渗入沉积物,在岩石中形成一个空腔,被称为铸模。
遗迹化石
古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和活动产物,保存为化石,被称为遗迹化石。由于遗迹化石多不与实体化石和模铸化石同时发现,尤其在缺少实体和模铸化石的地区,遗迹化石可以在地层划分和对比及判断古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条件等方面。遗迹化石依其所反映的行为习性,分为栖息迹、爬行迹(足迹)、牧食迹、觅食迹、居住迹(潜穴、钻孔)、捕食迹(创伤、胃残余物、粪化石)。
来源:兴义科普
责任编审:周波 戴宏瑶
本期二审:魏浩然 彭原清
编务终审:杨涓
声明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非洲空调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8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